4月,我们“绳”彩飞扬
加快迎宾大道、海滨大道、凤凰大道等核心商圈提档升级,培育传湾新天地、总汇天街、忠良街等特色消费街区,提升城区消费首位度。
四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六分之一,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标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布局,广州着力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充分释放税收政策红利,赋能广州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料图)3月27日,广州市科技局牵头组织召开2023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部署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目前广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后备军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共同组成广州科技企业的核心力量。占全市企业总量千分之六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全市国内税收收入的七分之一四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六分之一,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2022年数据显示,广州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达到763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金额占比将近80%。
广州发布拟上市高企百强榜单,推动高企更多对接广大市场资本,全市145家境内上市公司中108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75%。广州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低税率减免税收93亿元,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资金支持,推动了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之前签订的长协,或许有变数。
二是下游有节制的阶段采购会抑制供需错配的市场关系。这是锂价波动背后市场信号,供需博弈在边际上对行业库存的影响。现场:价格下行但锂盐库存量低 3月15日,四川一家锂盐厂,十多名投资者参观工厂产线。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发布的2022年锂产品进出口统计数据,锂资源进口量增速依旧。
比对开工亏损和停工损失的机会成本,这部分群体在目前价格最有意愿选择后者。碳酸锂直接关系到磷酸铁锂的价格,磷酸铁锂价格直接关系到电池价格。
从60万元/吨往下跌,跌破50万元/吨大关,再跌破40万元/吨,再跌破30万元/吨大关,锂价是对供给关系现状的直观反应。真实的整体产量,行业内人士也拎不清。1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28.2GWh,同比下降5%,环比下降46.3%,装车量为16.1GWh,同比下降0.3%,环比下降55.4%。下游电动车高增速需求收缩、未来产能释放预期冲击、恐慌补库情绪淡化,三重因素或是构成此轮锂价下跌的原因。
我算了一下,成本控制比较好,现在这个价格还有利润,但已经不是很高。这也是历史首次出现单月同环比均下降的情况。当时签订的50万元/吨,现在跌至30多万,这一价差非常大了。理想汽车CEO李想提到,根据上险量的初步统计,2023年1月加2月,乘用车上险量同比下跌超过25%,碳酸锂无论如何都要大幅降价,因为需求远远不如预期。
此次调研中,一位锂企董事长反复对记者说:不要忘记这个行业的底色是周期。只是说,主动去库存的未来尚可未知,它可能是一朵水花,掀不起锂价的波澜,也有可能是巨浪,掀起锂价的风暴。
到底每家有多少库存,不清楚,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量。(相关资料图)就此,3月中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研部分锂盐企业、正极材料企业。
有上市公司在3月初提前预警。B企业:我知道一些企业库存是很高,说实话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内(下游需求)比较紧(去化压力)。中国有色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副会长张江峰最近跑了一些锂企,发现锂盐库存还有一点,现在一些企业可能感觉压力比较大,有些报价跟企业的成本比较接近,现在很难受。但下行阶段,它就是秘密。按照8吨锂精矿生产出1吨电池级碳酸锂,对应成本价格为4万美元/吨,按照3月21日汇率计算,精矿成本价高达28万元/吨。尽管没法全盘统计锂盐供给量的真实量,不止一个人有这种直观感觉——今年没有突然爆发的锂盐供给增量。
从记者曾调研的一家锂盐企业的历史库存对比发现,在2020年上半年的周期低谷,库存峰值是在4000~5000吨。C企业:最近看了锂盐厂,库存不算大,客户主要供应海外。
除开价格是公开的,每一家锂盐企业的扩产进度和节奏都是秘密。但如果价格继续下行,容错空间将对应收窄
四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远高于城镇。《21世纪》:在老龄化进程中,还有哪些群体需要被更多地重视和关注?原新:最需要被重视正是上述问题中涉及的几个群体,因为他们的社会福利制度与生活情况可能存在不对称。
比如新市民问题,数以亿计的人口众多的流动人口群体,他们居住在城镇中,但对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却是农村的,这就是一个不对称。我始终希望年轻人保持三个观念:一是做好长期主义、全生命周期的长寿准备。(资料图片仅供参考)近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持续加速。人口学告诉我们,人口负增长与人口老龄化就是人口发展规律形成的人口现象,其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才会形成问题,人口现象演变为人口问题往往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人口现象一旦升级为人口问题,治理难度将大大提高。
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科技在不断进步、智能化经济持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压力也更大。在这里我推荐《老有所养》这本书。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远超老年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老年人口被留在农村,形成人口老龄化城乡倒挂现象。对人口问题的判断必须超前,我们应当从现在开始重视人口数量负增长和人口结构性变化。
因为就业意味着进入养老保险体系的保障范围,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长寿风险、疾病风险、失能风险,甚至贫困风险均在不断累加,对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带来挑战。
若将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的关系理解为潜在的养老金的缴费者和领取者、潜在的养老服务的供给者和接受者,这一比例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公共资源的分配。此外,健康同样,老年期健康是终身的健康素养和行为的结果,一定要从青中年时代就要开始关注健康。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仍在试点,尚未健全。长寿化的社会中,家庭结构不断小型化和简约化,年轻一代的赡养压力持续显现。
《21世纪》:对80后、90后养老规划有何建议?原新:从人口学的角度分析,80后、90后有两大特征:一是多数为独生子女,二是平均寿命比父辈更长。同时,年轻人还应该善于综合政府、社会、市场、家庭、个人的力量,形成养老准备的合力,尤其是增强个人自我养老的能力。
三是知己知彼,计算养老金收入缺口,从你的期望税后退休收入对应的税前总提款中,减去税前已年金化的预期收入,了解未来养老金的缺口在哪,需求和准备有没有差距。《21世纪》:我们现在谈论的数字鸿沟、数字隔离现象会继续困扰未来的老年人吗?原新:不妨用更积极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
未来,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企业也会需要更有经验的员工。我国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正在加紧完善中,政府基本养老金基本做到全覆盖,职业年金还在路上,个人养老金账户刚开始推行。